前幾天讀了漂浪寫的「台灣菊」,這幾天讀了turtle寫的「媒體突圍」,除了發現政府的問題外,陳菊藉由加入公部門實踐自己的理想,還有turtle不滿意國會記者的限制,而另闢國會記者戰場的作為,都是一種面對限制與結構問題,卻試圖改變現況的「突圍」。當覺得不滿意,自己可以做更多時,就去想還可以多做些什麼,在可以努力之處,改變現狀。這是到達某種位子,可...
如果這樣說可以成立的話,前述的無名小站事件就很清楚了:如果說「我是一個學生,我來測試一下某網站的能耐」,用最低的道德標準也許是說得通的,只要沒造成實質損失,也許道個歉就可以躲得掉。但「台灣最大、全球流量排前10名的BSP主管,利用自己的學生身分測試同性質競爭網站的能耐」(到這裡為止,還沒有質疑搞破壞之類另一個層面的企業道德問題喔)。
[ ...
如果這樣說可以成立的話,前述的無名小站事件就很清楚了:如果說「我是一個學生,我來測試一下某網站的能耐」,用最低的道德標準也許是說得通的,只要沒造成實質損失,也許道個歉就可以躲得掉。但「台灣最大、全球流量排前10名的BSP主管,利用自己的學生身分測試同性質競爭網站的能耐」(到這裡為止,還沒有質疑搞破壞之類另一個層面的企業道德問題喔)。
[ ...
在亞太地區國家中,台灣媒體被信賴的程度竟是最後一名‥‥造成自由度第一名,信賴度最後一名的荒謬現象。一般來說,媒體之所以不受信任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都在於媒體不自由,受政府控制,如前伊拉克新聞部長與中國的媒體等,而新聞自由度越高的國家,通常民眾越信任媒體,可悲的是台灣的媒體在最自由的土壤裡面卻結出最醜陋的果實。
[ 來源: 酥餅的BLOG ]
不管此片是在鼓勵人口金字塔頂端的消費,還是在加以批判,都逃不出勵志片的範疇--不管是「我消費故我在」或「我批判故我在」的思考模式,都先預設了一個「我」,一個具有行為能力的「主體」、「意志」。對這個「我」而言,批判的行為就像消費行為一樣爽,而消費行為也成為一種對於社會的抗議(對生活不滿,就上街去--並不是上街抗爭,而是上街刷卡。化消費為...
一場有意義的選舉,不是在表面大家都看得到的事情上交換口水,而是應該藉由選舉,讓本來不容易看到的情況攤上檯面來,才是正途吧!
婦權會民間委員認為,「強制思考或諮詢期」是否定女性有獨立思考與自主決定能力的作法。婦女由得知懷孕開始,就不斷思考是否要繼續懷孕或是止孕,並不是茫然無知的到診所。如果再規範所謂思考或諮詢期,只是成了延誤期,毫無意義。衛生署擔憂的是,婦女未獲得充分訊息即妄下決定,或者因為年輕不懂事,而草率決定。因此,她們更需要的是專業且負責的婦產科醫療團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