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代人文地理學大師段義孚曾表示:「逃避」乍看消極負面,其實卻是人們創造新文化的必要過程。被一位偶像領袖或一句化約口號所召喚,和千萬人群一起吶喊,毫無疑問帶給自己一種我群的認同和溫暖,這種體驗我們都曾有過。但在集體激情之後,該如何獨自面對:某種因缺乏思想、信念及情感厚度的無奈或失落,這樣的孤獨及伴隨而來的漠然逃避,卻鮮少看到檯面上有哪個...
只要情緒動員能夠使人產生恐懼和憤怒,就能夠輕易地將敵我界線畫出來,就能夠發揮選邊站的動員效果。這是一種無法進行討論的政治,因為它不需要你的意見,它只需要你的恨和恐懼,它只需要你選邊。
我們以為只在政治身分裏才該計較公義。在一個個巨大的口號下,連我們大人都霧裡看花一團混亂,卻鼓吹還搞不清楚東南西北的孩子上街頭倒扁或挺扁,蹺課也合理,暴力也合理,彷彿一切都有了合理性與正當性,口口聲聲說要有言論自由,卻禁止別人表達不同意見。『為了達到目的,手段就不必太計較』,這番是是而非的公民教育,給了孩子一個錯誤的範例,這絕對是很糟糕...
同質化的對族群進行歸類建檔(categorization)向來是殖民政權的統治策略。蔣介石作為外來政權為了對台進行有效統治,也採用「分而治之」統治策略,不但對於島內族群進行分化,也對本省族群進行分化,以利於國民黨進行政治操控。此一現象早為有識之士認知,在雷震的自由中國民主運動中,他與自由派學者殷海光與本地政治精英李萬居、吳三連、高玉樹等多所交遊...
今年女性影展特別企劃「女性與藝術」(Women and the Arts)的主題展,影展精采單元為:「焦點導演專題」、「焦點導演專題」及「焦點導演專題」;另有人權、弱勢族群、導演等相關議題之講座。
[ 來源: 台灣電影筆記 ]
現代的都市充斥著機器聲與汽車聲,使得救護車的聲音不得不逐年的提高它的音量。荷蘭就在嘈雜的都市裡,以「沈默之聲」來紀念陣亡的軍人。它是一個獨特的聲音的儀式。它感動人情緒的深度無與倫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