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,他願意選擇不在外頭晃盪而來這裡已屬難得。但,要怎麼談才會有用?他的回答到底是不是真的?當每次的承諾,都像是為下次的謊言背書時,要怎麼在每次細微的互動裡,繼續相信或期待這樣的孩子?答案,直到母親說出那些埋在家裡的事實,才隨真相浮出。原來缺乏瞭解,愛與關心竟是如此空洞!
有孩子發現有腦性麻痺的人擔任服務人員。這時,帶隊老師就會跟他們討論,問他們「這群腦性麻痺的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好不好?」讓孩子先從自己所享受的服務品質來思考,而不要把焦點一直放在人天生的缺陷上...
那幾天船員跟政府發生勞資糾紛,許多船班罷工停駛,許多小孩對於受到牽連沒辦法搭船感到非常生氣。老師們則在緩和了孩子的情緒之後,開始跟孩子談什麼是「罷工」...
走過16年,我們深知,對國人而言,飢餓三十不只是捐款救援,更是生命教育行動;關懷寰宇疾苦、緊急救援災民的行動任務不僅是捐款,更是全民都能將飢餓三十的深遠意義、價值體系,深植心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