獨裁乃源於縱容與漠視。以「公(平)民」自稱的野心家也會發出反省之語, 惺惺作態以訴其「必忠於人民與國家所付託的職責與義務」, 其高明者將慮及以政經及民生的安穩為其地位的礎石, 而其卑劣無能者卻儘從社會的騷動與裂痕中, 趁勢取利以固其權柄。「他們拒絕接受奧古斯都退隱的打算,請求他不要拋棄親手所拯救的共和國。」鞏固領導中心的自編戲碼在歷史中曾不斷...		
	
	
	人世是一個時有隔閡的場域, 而權力的包覆又加重了隔閡的層次。網路的運作由技術所支持, 由文本的角度來看, 這些技術實行的同時, 新的世界就被創造了。當人們來到了新的虛擬世界上活動, 其資訊的生產將創作新的文本, 而資訊的文本與技術的文本乃成為一種「互文」(intertextuality)的平行關係, 並沒有誰依憑誰的根源問題。但人是來自於商業化社會的消費兼生...		
	
	
	影像是一種主觀化的文獻。影片中的場景「借位」為一種對於被攝地點的有意錯置, 此地非彼地, 彼地或乃地。然而, 影像中所紀錄下來的點滴畫面, 卻弔詭地為逝去的社會面貌同風景留下了極寫實的紀錄, 這原本是與電影的脈絡擬建意圖相悖逆的。由於時代與人心對於土地的良心不再, 島嶼上的土壤一簇簇被怪手掘開、一塊塊被水泥封固, 面目其憎, 利益愈汲, 一切俱為了...		
	
	
	「兩造併陳」?主流媒體曾讓樂生院得到這樣的發言權了嗎?不求理解的社會的人權基調是保守的, 官員的文化意識是反動的, 連帶地媒體的戲劇性畫面也需是片段的呈現, 大家才能在既存利益結構的經濟織網之下, 獲得「妥善」的共存。那麼樂生呢?媒體還是有給他們一些曝光與發聲時間的, 但因他們只是社會上的「少數」, 基於社會資源「公平合理分配」的原則, 樂生的...		
	
	
	你、我皆是「人」, 這似乎是絕無疑義的, 然而「人」的歷史定義卻從來沒有定於一衷。十八世紀時人類才被分類為靈長類之屬, 其後生物演化論的發展卻造成了「社會達爾文主義」思維的硬著陸──人種居然被分等第了!族群間的文化區別到底是體質的、還是環境的因素所造成的呢?隱含偏見的解答, 曾讓歷史發生了鉅大的錯誤。人的先祖與哲學家以「超人」概念的偶像模造...		
	
	
	如何說服自己也是一門生活技藝, 社會人有「美化人生道路」的心理需求, 「發揮潛能」如此以稱。此文作者評論這本書以禪宗或「類宗教」(或該說是「啟示」?)的角度, 試圖對一些新時代/新技術的「原理收集」(再)予以整理及賦義, 而謂之「從表面你去思考就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概念」, 果真是頗後現代的思惟, 「有時唸書不是要去唸懂, 而是要了解這本書對於你的意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