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引述】比起十年前,現在要認識白色恐怖的資源,實在越來越豐富,也越來越容易取得。
至少,大家開始漸漸清楚:白色恐怖是長達四十年的時間裡,國家透過同一套法律設計與審訊機制,在不同時期,針對不同背景的人民,展開的大規模人權侵害。因此,白色恐怖不等於二二八,白色恐怖也不等於美麗島事件,至於把白色恐怖簡化為「陳文成、林宅血案、江南案」的觀點...
【引述】會說英文不等於國際化、會聽說讀英語媒體,也不等於具國際觀,這種邏輯和認識,說來容易,但與本地的主流認知,恰恰相反,要扭轉或至少稍具衡平,恐怕仍有長路要走。
【引述】如何思考「台灣」?這是一個異常迫切卻無法正面回答的問題…我們當然應該,而且也必須努力,擺脫「親美脫亞」的帝國主義慾望,把「亞洲」的多元歷史納入認識「世界」時的多元參考架構之中,但是,我們無法假裝「亞洲」這個區域的內部異質內沒有支配與壓迫,更無法迴避「主體定位」的抉擇 ── 亦即,當諸多可能的主體位置之間有衝突時,我們必須選擇要站...
【引述】在回顧台灣歷史之後,小林大大的畫上整頁,寫著:「唯有誠實面對並檢視自己國家的歷史,才能夠看見事情的真相!」這句話說得真好!但是我們看到的是,小林其實無法誠實面對自己國家(日本)的歷史……當我們批判統派以大中國霸權、舊思維的威權來打壓言論自由的同時,也不能不注意同樣是法西斯傾向的日本右翼對人權的忽視甚至侵犯。這種思想,不該成為我們...
【引述】本席因為不曉得在四處緊急調度使用的文句組合之下,多數意見知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、寫什麼和做什麼,所以不敢附和;因為懷疑多數意見不是新性文化價值觀對舊禮教的安撫,而是所謂男女常態性價值秩序霸權對所謂少數性文化族群的施捨,所以不敢贊同。
【引述】忘了布希亞的華麗詞藻和「後現代」稱謂,以及他在左翼圈所遭受的「去政治化」批評…因為布希亞確實是「政治的」。他分析的焦點是戰爭與國家、現代民族國家的主權,以及權力問題,對話對象是何謂自由、理性,也挑戰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觀念。
美國Human Events雜誌在2005年邀請了15位保守派學者與意見領袖組成評審委員會,從十九到二十世紀中挑選出十本「最有害的書」(Ten Most Harmful Books)。評審的方法是所有的委員在候選書單上評分,第一名十分、第二名九分、第三名八分…以此類推,得分最高的書就是「最有害的書」。依照他們的評審結果,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得了最高分,成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