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引述】庫許納藉由《美國天使》一片,堅貞地守護著美國國族神話,他的企圖毋寧是要將漫遊在國族巨靈之外的它者一併納入「正史」之中,讓它者也能驕傲地生活在美國這塊土地上,成為真正的「美國人」。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堅稱,《美國天使》是一部非常地域性的影片,很難成為普遍性的戲劇經典。
【引述】我最常做的義大利麵,或許可以稱之為「雜碎義大利麵」吧…我總覺得義大利麵是一種庶民的、大眾化的、家常式的料理,與在地日常餐飲生活緊密結合,想像一下義大利媽媽們每天出門買菜,買到什麼菜,回家就煮什麼樣的麵條來餵飽一家人。義大利麵就是如此隨性地在廚房裡伴隨著各式各樣地香料、起司一起燉煮出來,端上餐桌,換來一家人的溫飽。
作者在YouTube找到的哲學家演講之一,是英國導演Ken McMullen透過兩位女性在倫敦與巴黎的探詢,追索「幽靈」(ghost)這個概念的源頭。其中,法國哲學家德希達在電影裡扮演他自己,並對女演員的提問:「你相信有幽靈嗎?」做了解構式的回應。
【引述】在真正的「民主」尚未來臨之前,在真正的「正義」尚未充分的討論之前,「轉型正義」只是一種全稱式、排他性的修辭或理想,無法納入更多同樣受到壓迫的他者…715聲明已經清理出一片新的論述平台,讓舊有的「顏色政治」與「標籤政治」重新編碼,激盪出複數「正義」的可能性。
【引述】P2P、MP3與iPod象徵著一種流動性更高、更自由、更自我地聽音聆聽態度已經誕生……這一次,換成了唱片業者的領導人因為世代落差而失去市場,他們忽視了網路科技的來臨,徹底的改變了人們取得音樂的方式,而網路世代的興起,正是這項改變的開始。
我還無法忘記看《企鵝寶貝March of the Penguins》時,被那充滿人類種族主義與家父權思維的落落長旁白給氣得半死(糟蹋了那麼可愛的企鵝寶寶),這篇文章真的罵得太好了:「連拍個與人類毫不相干的南極企鵝,也要再度重申一次『一夫一妻』、『異性戀意識』與『家庭價值』。」
對於某些人而言,尼古丁既是(生理上的)解藥、又是(身體上的)毒藥。這種遊走在致命邊緣的歡快愉悅,深深地誘惑著許多以思考為志業的人,像是藝術家、哲學家、文學家…等,『老菸槍』這個名詞總是伴隨著他們,而抽菸則成為一種隱喻,它象徵著成熟、滄桑、風華、品味、知性、以及讓人低迴不已的人生韻味。
陳真的文章,談的是星巴克老闆與猶太復國主
義的關係,非常值得一讀(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nooorman&article_id=2650177#comment39186145推薦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