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,幾章描寫虎克與彼得潘間微妙的心理戰,尤其難譯。中文譯本不少地方都處理得彆扭或扭曲。暫且回到主題,《彼得潘》真的不好讀,所以它不好譯,所以更難讀懂。不管是在成人文學或兒童文學裡,《彼得潘》的存有都是個異數。它的確前所未有的,創造出幾個非常成功而典型的人物,但它本身的曖昧與模稜,也讓學者譯者甚至讀者都傷了腦筋。
姜老師告訴我們,學生最需要的是自信,而自信的來源當然是自尊。古人說我們必須因材施教,因為政府堅持常態分班,班上總有一些程度不好的同學,她想起那家法國餐廳的作法,決定試做不同的考卷。同學們並不知道,對於程度不好的同學而言,他們終於有了足夠的自尊心,也開始有了自信,一旦有了自信,他們就不會放棄數學了。
『麥克魯漢的書難譯,不僅文字曖昧晦澀,全書充滿了詩化語言、神話典故與先知般的格言體式,譯者也在譯序中承認為了翻譯這本書煞費苦心,光是書名就討論再三、難以敲定,因為原書名 “Understanding Media”,media 其實是指媒介,例如書、電視、電話、衣著、房子、道路、金錢等等,幾乎只要是人的延伸或替代性的東西都叫媒介,而非只是大家第一直覺想到的...
Book Crossing 是這麼玩的:首先挑選一本要去流浪的書,到它的網站上登記,取得一個書的身分證號碼,然後做一張貼紙,貼在書的封底或任何醒目的地方,接著就是把書放在有可能被人發現的地方,公園的椅子上,咖啡店或是人潮來去的車站。任何發現它的人都可以帶回家去慢慢閱讀,也希望閱讀之後,到這個網站鍵入書的身分證號碼,可以找到這本書的流浪路線和前手...
其實,只要父母可以撥出時間與小孩一起共讀,讓讀書成為家人交流感情的休閒方式,有你的示範,小孩就會跟著讀,多讀多練習,閱讀能力就會提高。
今天在TechCrunch上看到這篇「Inside Facebook - Read it for Free」,裡頭提到了Inside Facebook這本由作者自行出版的新書。作者Karel Baloun是最早加入Facebook的一批工程師之一,親身經歷了Facebook的成長過程,現在他寫下這本書暢談在Facebook中經歷過的一切。